Miss Representation

一直以為台灣新聞媒體已經糟糕了
但看完美國媒體才知道原來性別歧視這麼嚴重
有好多露骨的話,根本在台灣是不能講出來的
講出來絕對會被女權團體唾棄到死

紀錄片強化了很多女性怎樣的字眼跟占多少比率的數字
我在想,這樣的做法雖然凸顯出女性目前的情況
但這種比喻方式是否也算某種性別歧視
而且片中也有許多令人質疑的地方

例如,政治圈男性或警察或消防員占多數,不一定是因為"女性"沒有能力或是遭受歧視的關係,而是這幾個工作圈比較少引起女性的投入(當然這種少投入的因素是否跟媒體有關也很值得探討)男性工作者占得比例特別多,所以長期工作下來,資深工作者會以男性成為領導的比率特別大

另外那位4年級就立志當領導人的小妹
我覺得她的失敗不應該選舉用女性輸給男性作為歧視的劃分
我們沒聽見她和其他人的政見,所以不一定因為她是"女生"而造成選輸,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

 

真正要凸顯出女性遭歧視,應該還要有更多的細節才對

 

話題轉回我身處的台灣社會
比起歧視,我覺得社會價值潛移默化著女性一種可以依賴他人的價值觀
書讀不好沒關係,養活自己就好,反正找個好老公嫁了一樣可以得到幸福
找不到人嫁,回到家還有爸爸媽媽

相反的,男性就被逼著一定要買車買房才能結婚的壓力

我們家一男一女,正因為在同一個家庭,但是男女有如此迥異的教育,讓我開始思考男女生到底哪些做得到哪些做不到,事實上,就除了體力和肌力比男性差,還有每月大姨媽會來擾亂外,腦袋讀書和做事根本男性沒啥差別,有些需要力量的活,女性只要長年鍛鍊也做得不會比一般男性差,會有人問為何女性不願意為了工作或理想鍛鍊身材或弄髒雙手,這個根本就切中了社會對於男性與女性兩者差異價值觀,簡單一句話就是不符合社會價值所期待的模樣。

 

關於女權的話題

男生通常只是聽過女權這個名詞,大多不了解真正的涵義,有些人會認為得了便宜又賣乖的女生又要向男性多討一點權力,但看過Emma Waston在聯合國的演說就會知道,女權崛起講求是兩性平權,從小我就質疑為何男性要背負買車買房養妻兒的壓力,不應該是夫妻一起承擔的嗎?這樣感覺有點像將婚姻變相的等價交換,為何只要是搬東西都是男生的責任,只要我可以負重的能力我都願意盡已力搬重物,為何佈置裝飾工作永遠是女生的工作,有些男生明明就比我更會會圖和做美工,不分男女一起做不是更好


台灣屬於父權社會,以自身近距離觀察的結果,我覺得男性看似自由,身上卻鎖著沉重的社會枷鎖,當我試著設身處地幻想自己是一名成年男性時,如果只有普通的經濟水準又想結婚的話,房貸車貸還有之後的總總帳單,種種的經濟壓力簡直壓得我喘不過氣來,如果同儕比自己早一步達成,身為男性...不..這種同儕的壓力其實女性也有,只是取得成就和社會地位這塊,在我眼中著實困擾著男性同胞,唯一的解決之道乃彼此了解內心真實樣貌(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),不落入外表價值的陷阱(選美麗外表還是一個能跟你扶持不會嫌棄你的),不局限於性別的窠臼(沒人規定男女一定得做什麼不能做什麼),就能從中解脫。

 

以上個人淺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某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